2019年3月24日,河南省新鄭市,舞獅隊員在廟會上進行表演。
醒獅,是融武術、舞蹈、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。醒獅屬于中國獅舞中的南獅,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,每逢節慶,或有重大活動,必有醒獅助興,長盛不衰,歷代相傳。新華網發(馮小敏攝)
作為一名90后,王海斌憑借單純的喜愛,在傳承醒獅文化的道路上小心翼翼,匍匐前進。
今年28歲的王海斌,是河南省武陟縣人,大學期間參加了學校的舞獅社團,憑借對“醒獅”單純的喜愛,畢業后創立河南正人龍獅團,并成立了文化傳播公司。
2017年,王海斌帶領團隊成員到深圳市懷德醒獅訓練基地集訓,在此期間,他拜師于何武堂師父門下,成為傳承醒獅(南獅)文化的一份子。圖為2019年3月16日,王海斌在指導隊員下樁要領。
2019年3月16日,隊員在梅花樁上進行日常訓練。
2019年3月16日,18歲的趙夢豪在訓練場邊休息,由于小時候在少林寺學過武術,大家叫他“和尚”,“和尚”練習舞獅三年,現在是主力隊員。
2019年3月16日,“和尚”和隊友王永琪在進行訓練。
王永琪今年18歲,和“和尚”是武陟老鄉,練習舞獅3年,他和“和尚”是“一對獅子”,大家喜歡叫他“五阿哥”。圖為2019年3月16日,王永琪在演出路上給家人打電話。
今年17歲的李學友是廣西玉林人,練習舞獅5年,大家叫他“歌神”,圖為:2019年3月16日,“歌神”在車上發呆。
林浩文,廣東肇慶人,他和“歌神”是“一對獅”,去年參加河南省“獅王爭霸”比賽,獲得一等獎。
“歌神”去年冬季參加比賽手部意外受傷,但仍然堅持到比賽結束,最終獲得一等獎。
宿舍擺放著團隊獲得的榮譽。
廣東佛山的張文廣(中)在指導隊員進行訓練。他說,老家幾乎每個村里都有舞獅隊,自己練習也有十幾年,通過比賽認識了王海斌,如今在隊里負責隊員的日常訓練。
今年27歲的閆振宗(右一)在研究演出合同。他和王海斌在大學是一個舞獅社團,目前在隊里負責后勤保障。
每天晚上,幾個人都要在一起碰面,總結一下當天的訓練效果和注意事項。今年的計劃是多參加全國性比賽,鍛煉隊伍,增長見識,有機會要出國演出,把舞獅文化傳播到國外。
王海斌在和隊員強調宿舍紀律。他說,和這些孩子在一起,總有操不完心。
幾名隊員在宿舍玩手機。
一有休息時間,年輕人總是“零食不離嘴”“手機不離手”。
一旦開始訓練,大家總會集中精力,不能有任何分心。
醒獅突出一個“醒”字,在動作上講求威武靈活,步法上要求步法穩固,落地生根。
17歲的趙丁康(右)練習舞獅三年,除了自己的花銷,每月往家里郵寄一千元。
今年17歲的宋一凡,夢想就是通過學習舞獅掙錢買房。
隊員在宿舍門口吃早餐。
南獅表現的主要是獅子的喜、怒、哀、樂、動、靜、驚、疑等8種神態。
腰帶是聯系獅頭獅尾的“紐帶”,也是獅尾給獅頭傳遞動作信號的位置,雙手一抖,意味著動作的開始。
南獅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、挪、閃、撲、回旋、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、怒、哀、樂、動、靜、驚、疑八態,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。
南獅主要套路有"采青" "高臺飲水" "踩梅花樁"等。圖為隊員在廟會上進行高樁表演。
在新鄭廟會上,幾名小孩好奇的摸著獅頭。
談到今后的發展,王海斌說,我希望可以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,一起去傳承舞獅文化。(完)